咨询热线

18018845013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海外并购:中海油启动“中国时刻”

海外并购:中海油启动“中国时刻”

更新时间:2012-12-24      点击次数:2403

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油”)的大楼坐落在北京朝阳门附近。近来,这座硕大的“油桶”状公司,牵动着世界经济界人士的目光。

    加拿大政府12月7日宣布,决定批准中海油以151亿美元收购加拿大尼克森公司的申请。此批准成就了中海油乃至中国企业迄今完成的海外zui大收购。

    不光中海油。2012年,在欧债危机持续发酵、世界经济一片低迷的时局里,中国企业却集体扬帆出海,加紧了“走出去”的步伐,在海外市场频频出手,从能源、机械、煤矿,到le、汽车、医药等各个领域,四处开花,并购屡屡得手。在世界经济格局中,有了越来越多中国企业的身影。

    海外能源并购迎来“中国时刻”

    中海油成功收购加拿大尼克森公司,具有标志性意义。151亿美元的交易金额创下了中国企业海外收购的纪录,对今年并购市场而言,这笔大单也堪称一桩“超级交易”。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中海油成功收购尼克森公司,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典型案例,其收购过程及之后的并购整合,将成为观摩、考察、评估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一个完整样本。

    这桩“超级交易”zui终花落中海油,引发外媒热评,外电将其视为一次具有积极意义的收购,既契合目前的市场背景,也符合中加双方共同利益。

    中海油集团公司董事长王宜林称,“这表明,此交易对加拿大、阿尔伯特省和卡尔加里市带来的长期经济利益得到了加拿大工业部的认可。同时,中海油也将因尼克森优良资产及员工队伍的加入受益。”

    由于尼克森在美国、英国和巴西等地同样拥有油气资产,因此,中海油的这桩收购案还需得到这些国家监管部门的批准。虽然还有交易流程要走,但业内普遍认为,由于已经获得了尼克森主体资产所在地加拿大政府的批准,意味着并购已尘埃落定。

    中海油收购尼克森无疑对其今后的化发展意义重大。通过收购,中海油将在资产总额、油气储量、市场布局中,提升一个层次。以往中国能源企业很少涉足英国和美国的油气资产,但这次收购完成后,将大大改写这一格局。分析人士称,一旦通过美国监管部门的审核,中国企业将出现在墨西哥湾美国能源腹地。同时,这次收购也将助推中海油向型的能源企业转型,从海上石油开采,到投资油砂、陆上石油,甚至页岩气等。 

    继中海油之后,重磅消息接踵而至。12月12日,中石油以16.3亿美元收购澳大利亚天然气资产,这是中国石油今年zui大的一笔海外资源收购。12月18日,中石化以约15亿美元交易价格收购加拿大塔利斯曼能源公司英国子公司49%股份项目正式交割。该交易是2012年范围内,针对英国油气资产交易金额zui大的单笔收购。此次收购开拓了中石化在英国北海地区油气业务,也标志着中国能源企业挺进北海油气资源投资开发行列。

    这几起狂飙突进式重大收购,使中国能源在市场的布局形成新的突破。专家分析称,至少在2013年,央企仍将保持在海外资源收购方面的强势,尤其是欧洲市场的油气资源,将出现更多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三桶油”的收购身影。

    世界能源领域专家,同时也是政治、经济界人士的丹尼尔·金,在其力作《能源重塑世界》一书中作出如此论断:能源是牵动世界政治经济发展变化zui重要、zui敏感的一根神经,已经成为决定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关键性力量。

    丹尼尔·金将中国企业在能源领域的“走出去”布局解读为“中国时刻”。他分析认为,中国快速和巨大的经济增长导致其能源消费急速攀升,中国面临着其他国家未曾经历过的重大挑战。

    为应对巨大的现实挑战,保障未来能源供应,加大力度“走出去”,成为中国能源企业的战略抉择。以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为代表的能源企业“国家队”进行了艰辛的海外创业。中国石油靠着不断的技术创新,历经19年不懈努力,达到了目前中国石油海外油气作业年产量1亿吨,权益产量突破5000万吨,宣告了“海外大庆”的建成。

    此番中海油收购尼克森并非一路坦途,历时100天,其中两度延审,加拿大国内舆论对是否允许中国国企的收购激烈争辩。加上尼克森43亿美元债务,中海油此次出资近200亿美元,代价不菲。

    未来,中国能源企业“走出去”战略会一如既往,而其面临的考验与挑战也更加严峻。

    民企“走出去”痛并快乐着

    当人们为中海油并购尼克森成功而欢欣庆贺时,由此桩并购案透视出的另一个信号或许更值得关注。加拿大政府批准中海油收购尼克森公司的同时,也宣布了有关外国企业投资加拿大的新规定,特别对外国国有企业投资加拿大能源行业设置了新的门槛。

    《加拿大投资法》规定,资产价值超过3.3亿加元(1加元约合1.01美元)的外国投资案须经联邦政府审批,以确保交易给加拿大带来“净收益”。新规定对此加以修改,对国有企业与私有企业予以分别处理,将需要接受加拿大政府审批的私有企业收购案资产价值放宽至10亿加元,而国有企业收购案需要接受审批的资产标准仍维持在3.3亿加元。

    同时,针对外国国有企业对加拿大油砂资产的收购案,新规定作了额外限制,即加拿大政府将只有在“特例的情况”下才予以批准。种种举动表明,加拿大政府实际上对外国国有企业大规模并购加拿大能源企业关上了大门。今后,中国国有能源企业再如中海油般大举收购加拿大能源企业,会受到严格限制。

    “关闭了一扇门,又打开了一扇窗”。从加拿大投资新规中可以看出,今后中国央企收购加拿大能源企业受限,中国私有企业却将获得新的重大机遇。

    然而,目前中国私有企业在加拿大的能源投资规模相对有限。对于加拿大政府释放的这一强烈信号,人们不禁要问:中国私营企业今后是否会出现投资加拿大能源领域的高潮?中国私营企业家作好准备了吗?

    显而易见,相比央企在海外能源市场并购的一路高歌,中国私企则冷清许多。“一开一收”、“一冷一热”间,可以透视出民营企业在“走出去”中,面对世界经济的机遇与挑战,尚需目光高远、强体健能。

    可以说,中海油成功收购尼克森,极大提升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信心。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当前中国民营企业的海外投资环境并不乐观,在复杂的环境及地缘政治背景下,企业海外投资面临更大不确定性和风险性。

    10月8日,美国国会发布报告称,华为、中兴为中国情报部门提供了干预美国通信网络的机会,并建议相关美国公司尽量避免同华为、中兴合作,以避免造成知识产权方面的损失。中兴、华为据理抗争。

    获得2012年年度经济人物的三一重工董事长梁稳根,切实体味到在海外并购中“痛并快乐着”。4月,三一重工以3.24亿欧元成功收购其竞争对手——有着“大象”之称的德国机械*普茨迈斯特,一跃成为泵送行业老大,向跻身世界*工程机械跨国公司昂首迈步。

    但被梁稳根视为“第三次创业”的三一重工化之路充满坎坷。以“威胁国家安全”为由,奥巴马政府阻止中国三一重工美国子公司罗尔斯公司收购美风电场项目。三一重工被逼无奈,10月,向美国联邦地方法院递交诉状,将奥巴马总统和美国外商投资审查委员会列为共同被告,诉诸法院。

    与资金庞大、体积壮硕的国有企业相比,个体单薄的中国民营企业更容易成为“中国威胁论”的被“绑架者”,海外投资之路屡屡受挫。

    2011年,中国民营企业老总黄怒波冰岛购地申请遭到回绝。从2007年以来,冰岛政府共受理25起外国人购地申请,仅这一起被拒绝。

    “本意发力北欧旅游地产”的黄怒波,没想到他的纯商业举动,却令他深陷舆情漩涡。西方媒体将其举动上纲到“北京可能会获得在北大西洋的战略立足点”、“中国进入北极圈石油开发和航道开发的地缘政治计划”。对自己的商业行为被无端政治化,黄怒波委屈而无奈。

    尽管道路充满荆棘,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化浪潮已势不可当。民营企业凭其*的竞争优势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力量。近年来,非国有企业(主要是民营企业)占我国企业境外投资流量的比重不断上升,2011年达到约44%。

    一些民营企业在“走出去”之路上,走得风生水起。2012年9月,王健林执掌的大连万达集团收购了美国第二大院线AMC,这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大型文化企业的成功案例,它是中国民营企业在美国zui大一起企业并购,也是中国文化产业zui大的海外并购。并购完成后,万达集团成为规模、收入zui大的电影院线运营商。王健林的宏愿是,用事实证明,中国的企业不仅买得起,也可以经营好国外的文化企业。商海拼搏,始终挺立潮头,王健林入选2012年度经济人物。

    一举收购沃尔沃的吉利等一批民营企业,在“走出去”的化之路中,历经各种艰难困苦,在本土化经营、资源整合、文化融合等方面艰辛探索,不懈跋涉,开拓了*,壮大了企业自身,也为带动世界经济发展尽一己之力。 

    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已如开弓之箭,在一往无前的化道路上,痛并快乐着。

    “走得快”更要“走得好”

    随着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与世界经济接轨,开拓市场,与国外高技术、制造业企业同台竞技,中国企业“走出去”已成为国家战略选择。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增强企业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

    有专家表示,目前经济仍处低迷期,海外不少企业市场价值明显降低,许多国家为推动经济复苏在积极引进外商投资,中国企业“走出去”动力十足,步伐仍会继续加快。  

    从投资增速看,2002~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平均增幅高达44.6%,呈现加速发展之势。

    然而,“走得快”不意味着“走得好”。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也呛过水、受过挫,留下很多经验教训。中海油在2005年拟以185亿美元收购美国尤尼科石油公司,因遭遇美国国会反对而折戟失利。7年后,中海油再举收购加拿大尼克森,积累了更为丰富的经验,表现得更加成熟、审慎、稳妥。

    跨国并购是一种复杂的商业活动,风险高,过程繁复,程序严苛。在经济化的大背景下,大型化并购已成常态,失败固然正常,“吃一堑、长一智”,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显得殊为可贵。在海外并购中熟练运用规则,加大对跨国并购人才的培养,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化运营能力和水平。此外,在“走出去”中如何转变观念,树立符合规则的、具有现代市场经济规律的并购理念,尤其关键。

    当年中铝195亿美元入股力拓失利,中铝董事长熊维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剖析、总结中铝海外并购的得与失。他强调,现在的并购一定要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格局,并购方,甚至和联合方都要形成这样一种互补,只想单方面考虑自己的利益,这样并购是很难完成的。

    打造具有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始终把发挥好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放在*,正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企业的价值理念。

    在“走出去”所到达的国家地区,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尊重当地的文化传统,为当地社区发展服务,保护环境和资源。不少中资企业通过能源资源开发,与资源国一起提高资源附加值;通过基础设施投资,帮助东道国建设交通网线、通讯设施,改善了当地生产生活条件;通过主动履行社会责任,与东道国一起建设学校、医院等,发展文化事业。

    熊维平以中铝秘鲁项目举例,正式开工建设前,中铝投资近5100万美元,把当地配套社区建好,解决了当地人七八十年没有喝到干净水的问题,下游河流的排污问题也一并得到治理,这个项目在秘鲁顺利地取得环评,并赢得了当地政府、老百姓和舆论的认同。

    正如中海油并购尼克森只能说是完成了“*长征的*步”。如何走好并购后的资源整合、文化融合、管理协调之路,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考验。

    中国企业“走出去”,要走得好而快,还需仰赖国家法律、政策层面的多方助力,如中国政府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对话机制建设,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完善对外投资的法律法规制度,减少行政审批的范围和环节;进一步健全“走出去”的体系,积极发展与对外投资相关的各类中介组织;保障中方海外投资人员的人身、财产安全等。

    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及国家法律、政策层面的强有力扶持,中国企业苦练内功,强体健能,视野高远,方能在经济化的并购大潮中,抢占先机,乘势而上,一展身手。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上海昌吉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联系方式

邮箱:cjmarketing@163.com

地址:上海市嘉定区泰云路528号

咨询热线

021-59501306

(周一至周日9:00- 19:00)

在线咨询
  • 微信公众号

  • 天猫二维码

Copyright©2024 上海昌吉地质仪器有限公司 All Right Reserved    备案号:沪ICP备05012346号-2    sitemap.xml
技术支持:化工仪器网    管理登陆